●“不著事相而无所住”:我们讲五戒十善等,目的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体悟无我之空观的深门,而不是为了求福报。如果把这一切看成是为了求福报,那就是著了事相,不能了脱生死,超出六道轮回。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止恶扬善,行于正道,不著事相而无所住,因循事理,任运无碍,最后证得无上佛果。

    ●“不离世间觉”:佛教不是学术,它是一切众生如何做人的普遍真理。学佛修行是脚踏实地的事,只有建立在日常生活上的修行,才是可靠的。修行不能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不能搞运动。

    ●“放下”:禅宗的“放下”,不仅仅放下脑袋里的念头,还要把这“放下”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把能放下的都放下,多舍多做善事。从日常生活中去修证,也是非常踏实的门径,特别对于道心坚定的人来说,很合适,也很有效。如果修行者长期远离日常生活或者脱节,不仅容易造成修行出偏,而且修行成就也不容易巩固,更严重的是导致世间佛教事业的退缩。

    ●“别胡思乱想”:佛教上所说的四万八千法门,数自己的呼吸也好,观心也观空也好,念佛,拜佛,参话头以及别的都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人做到不胡思乱想。如果有人问,学佛难不难?我会明确告诉他,不难。学佛的难,只难在表面上。诸如我们每天在念的“佛”字,初看上去就难,当知道它是梵音,是指明白做人的道理,内心安详圆满的人,我们就懂了。什么叫“禅”?别胡思乱想就叫禅;什么叫“菩提”?明白做人的道理就叫“菩提”;什么叫“无明”?做人糊里糊涂就叫“无明”等等。

当年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到底悟到什么呢?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发现了妄想,发现妄想掩盖了佛性,是一切众生沉迷不悟、流转六道的原因。我们学佛修行,要打掉妄想,就是要把八识田里的妄想,一个一个打掉。从眼、耳、鼻、舌、身五识开始打,一直打到阿赖耶识,全部打掉,只剩下佛性为止。我们平时说的修行果位,声闻四果呀,菩萨五十一地呀,实际上就是消除妄想的程度。这与我们小时候读书一样,学的知识越多,年纪越高。不过修行相反,妄想越少,果位越高。

    ●“处处修行”: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修行人,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最细微处,甚至细微到起心动念,都不放过。无论对于出家众还是在家众,日常修行非常重要。如果道心不坚定,日常修行就容易松懈,甚至会出现以下情形:一边过修行生活,一边仍顺着旧习气过世俗生活。一个具有坚定道心的人就不会这样,他会努力精进,希望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有所成就。他会自觉地将修道心贯穿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绕香拜佛坐禅时修行,上班交友购物甚至娱乐时也修行,无时无刻不修行。

    ●“禅心运武”:有序练习,才能无序变化。禅为根本,功在自心。要从自心参悟。明心见性,功夫才能出神。

    ●“禅茶一味,人佛相通”:茶乃平常之物,如穿衣吃饭,人人皆需,人人可用。就像佛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高无低,圣凡平等,人人皆备,人人可悟。禅、茶一味,人佛相通。佛法随时可见,禅道随时可入。只要有心,皆可觉悟。如何悟?请吃茶去!

 

 

 

 

 

...12  共2页
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