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神会弟子:华严澄观法师

发布日期:2012-01-09   字体大小:   

        释澄观,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11岁时,从本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14岁得度牒,正式隶宝林寺。澄观俊朗高逸,不拘细务,不久便离开宝林寺,“遍寻名山,旁求秘藏”。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758-759年)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又依本州开元寺昙一受《南山律》,旋又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的三论。...释澄观,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11岁时,从本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14岁得度牒,正式隶宝林寺。澄观俊朗高逸,不拘细务,不久便离开宝林寺,“遍寻名山,旁求秘藏”。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758-759年)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又依本州开元寺昙一受《南山律》,旋又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的三论。唐代宗大历初,又就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和《涅槃经》,旋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僧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随后又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印度僧法铣讲《华严经》。大历七年(772年),又往剡溪从慧量法师,重新研究三论。大历十年(775年)又往苏州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又走谒慧忠、道钦等,“咨决南宗禅法”,复又谒慧云禅师,研究北宗玄理。澄观一方面广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的教义以及天竺悉昙诸部异执;一方面又博综经、传、子、史、小学,可以说是儒佛俱通、博学多识。 大历十一年(776年),澄观游历五台、峨嵋诸山,后又折回五台山大华岩寺,行方等忏法。澄观应寺贤林之请,在大华岩寺讲《华严经》。鉴于《华严经》旧疏文繁义约,澄观决意撰写新疏。至贞元三年(787年),撰成《华严经疏》20卷。这就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澄观又为其弟子僧睿等撰新疏的演义数十卷,这就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后世或将这两部书合在一起,简称《华严经疏钞》。澄观也因此被称为华严疏主。 随着澄观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澄观也就越来越受到朝廷与文武大臣的重视。贞元七年(792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请澄观于崇福寺讲华严新疏。唐德宗遣中使召澄观入京。第二年,澄观入京,奉诏入译场刊正克什米尔三藏般若译南印度乌荼国王所进《华严经》后分40卷(世称四十《华严》)。随后,德宗又令其为此经造疏,澄观便于终南山草堂寺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又称《华严经行愿品疏》或《普贤行愿品疏》)10卷。后来澄观又参加翻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由他证义。澄观曾为德宗讲《华严经》,被授予“清凉国师”称号。此后,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各朝,他都很受尊重,与齐抗、韦渠牟、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严绶、孟简、韦丹等公卿大臣,也都有很深的交往。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三月圆寂,世寿102岁(一说终于元和年间,世寿70余)。据说唐文宗为澄观之死“辍朝三日”,并撰《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像赞》,称赞澄观“教融海岳,恩廓乾坤。首相二疏,拔擢幽昏”。宰相裴休等“重臣缟素,”并为澄观树碑。 澄观早年曾参学禅教各家,对《大乘起信论》研究尤精。后来,他虽以振兴华严学说为己任,但思想上仍掺有禅宗、天台宗及《起信论》的成分。澄观这一诸宗融会、禅教一致的宗趣,对于中唐以后的佛教界影响很大。 澄观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余堪讲者千数”(《宋高僧传》语),此说或有所夸张,但其弟子甚多,却是事实。澄的弟子中,以宗密、僧睿、法印(或作法宝)、寂光四人最著名,被称为门下四哲,而继承他法统的则是宗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