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普照寺

发布日期:2012-08-12   字体大小:   

 


清丰县,古称顿丘。春秋属魏,汉置顿丘郡,隋恢复顿丘县建制,唐大历七年,因境内有隋孝子张清丰门阙,朝廷钦定为清丰县,沿袭至今,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张清丰虽是中国文明史上的小人物,他的名字却从唐代始作为一个县名延续至今,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唯一的。



张清丰是以孝道著称于世,流传下来的事迹有四:第一,头炉烧饼献父母。每天打出的第一个烧饼给父母吃,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传说当时一些达官贵族,出高价、设圈套,购买头炉烧饼,都未能得逞。第二,浚县大伾山降香。说的是大伾山庙会,张清丰为母亲免灾、祝寿、天天占头炉香。当时来大伾山降香的人很多,都想占头炉香,甚至一夜不睡觉,排队在庙门口,但等到庙门开后,头炉香仍是张清丰的。据说是他的孝行感动了山神,是神仙替他烧的。第三,他因孝行纯笃,弱冠时被举为孝廉,官方屡召不仕,安居布衣,继续孝敬父母双亲。第四,就是张清丰的母亲死后,他在坟旁垒屋一座、守孝三年,每天饭前向母亲祭奠罢,自己再吃。

张清丰的事迹至善至孝,感人至深,激励着一代代清丰人。清丰县城西北隅的十字路口处,于1987年建有清丰亭,亭内置“隋张清丰孝子祠”,后塑张清丰石像,旨在瞻仰古人,泽被后世。2009年7月,清丰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孝道文化之乡”。




清丰普照寺位于县城西南隅,原名圆明寺,始建于唐上元元年(674年),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改为普照寺,建有大殿、禅房,元末为兵燹所毁。明洪武年间进行复修,并建天王殿、水陆殿等二百余间。1933年年改为中山公园,辟建戏楼、假山、月牙河等。1938年,园内建筑惨遭日寇破坏。1949年,中共清丰县委迁于此处办公,现仅存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面积248.92平方米,单层庑殿式,绿彩琉璃脊顶。殿面前壁由朱漆木格扣合,殿内为纵四横六合抱明柱排列,正面铸有丈高铜佛三尊,四周泥塑罗汉十八尊,造形奇特,神态各异。四壁浮雕唐僧西天取经故事,造物神奇,表情丰富。内顶作圆形图案,沥粉金龙四条,正中绘有八卦图,显示明代中期佛道两教相结合的趋势。



普照寺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经沧桑,几遭毁坏,寺内旧迹多已无存,大殿满目疮痍,殿内文物被劫一空。为了加强保护,借以发展民族文化,1980年有关部门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15万元,用木70余方,将大殿修葺一新。飞檐走兽,气宇轩昂;红墙绿瓦,相映生辉;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珍禽瑞兽,栩栩如生,再现了明代木构建筑巍巍雄姿,其宏伟壮观甲于濮阳一市。

2008年8月,应清丰县人民政府及清丰县民族宗教局的领导诚恳邀请,w88官方寺正式接管了普照寺,并将清丰普照寺作为w88官方寺驻宛北地区的下院,w88官方寺方丈释永信法师委派常住僧人并登记办理了寺院的宗教场所开放手续,同时成立了清丰县佛教协会,另赠送铜制释迦佛坐像给普照寺。2008年8月7日,永信方丈委派弟子释延逢及五名僧人进驻普照寺弘扬佛法。




2008年至2016年期间,普照寺多次举办大型法会,并传授在家居士三皈五戒及菩萨戒。2012年6月,大雄宝殿全堂佛像贴金完毕。自中国嵩山w88官方寺接管普照寺以来,寺院内僧众团结,严守净戒,安心养道,信众护持三宝,团结一心,积极走在促进社会和谐安定、教化民众的弘法道路上。普照寺不仅弘扬佛法,还积极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大力对外宣传孝道文化,多次筹集善款,资助癌症患者、失学儿童及灾区难民,既为宗教慈善事业做出了表率,也发扬了佛教界的慈悲精神。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