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与养生

发布日期:2012-12-26   字体大小:   
◎张炽钢
    佛学是一门心性学。其特点在重视心理调节,探索人的自我和天地万物的本源。佛学对心性的探索独特而细腻。佛学蕴涵的心理学同现代心理学、养生学、中医学、中医心理学等有许多密切联系。中医学、中医心理学、养生学应该从佛学心理学中摄取十分有益的内容,这对它们自身的发展将产生意想不到的启迪作用。
    禅定,是佛家心性修持特别重要的法门。中国禅定由六祖惠能大和尚所创。禅,本义为静虑。定,寂定心境。禅定即定慧修持法,正如六祖惠能所云:“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坛经》)
佛家认为人生充满病痛,烦恼、悲苦、是非颠倒皆由自身的无名贪、嗔、痴所造,要想脱离苦难,必须从内修心。
    修禅即修心,其宗旨为“直指本心,见性成佛”。通过一定形式的“打坐”,结合调身、调息、调意,即心性经过自身清静,拂去心境上的染尘,摆脱欲念的束缚而获得大自在,无病无灾、身心康健、睿智聪慧,即开悟,也就是所谓的明性成佛。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内外表里、上下各部之间以及肌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功能与物质之间必须经常保持其相对的阴阳协调关系。阴阳平衡则肌体健康,阴阳失调则发生疾病,所以调和阴阳则是祛病养生的重要手段。中医心理学最重要的特点是“形神一体论”或“心身一元论”。这就为我们通过调心、调神来调平形神,使心身整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祛病养生的目的提供了可靠的中医学理论依据。
同时,佛学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处于因果关系之中,依因缘而发生,依因缘而变化。佛家认为人的心里潜藏着产生世界现象的本源——第八识(阿赖耶识),也称藏识。藏识是人的认识积累贮藏的结果。佛家也将藏识称为“种子”(善、恶业的总依据)。我们也可将它比作硕大无朋的含盖多世信息的信息库。在阿赖耶识的基础上再产生各种认识,即眼、耳、鼻、舌、身、意识,末那识,藏识。阿赖耶识时时刻刻都有进有出,变化不停。
这样,世界一切事物因心识而变化,换言之,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皆依心而定,依因缘聚散而变化。所以,佛学又进一步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世代相关(因心识所含的阿赖耶识)。这就是佛学中蕴涵的著名的全息论及心理全息论。生物的重演律不仅在生理上重演,同样在心理上重演。人对内外事物的后天感知可激发先天信息库相应信息的复苏。个体的心理活动浓缩着多世乃至种系的心理活动全息。如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华严经》的“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远”即心理过程一瞬间包含着万千世代全息。
总之,生理发育密码中浓缩着种系发育的生理和心理全息。这就说明人的生理、心理、器官可以同源,即互为关联。所以,不管根据中医学、中医心理学的“阴阳整体观”、“形神一体论”、“身心一元论”等理论,还是佛家提出的“一念三千”,“生理、心理、器官同源说”,我们都可借鉴禅定的心性修持法,从总体、从根源上修持心性,净化心识,达到使全身阴平阳秘,祛病、养生、健体。这是十分值得推崇的方法。正如六祖惠能所云:“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传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令自本性顿悟。”
    禅宗强调首先修好自心,达到非生非灭,非有非无,顿见“真如本性”的智慧境界,才能自利利他。有大成就的禅师大德首先是自我康健,加以机敏、慈悲,故而一言一句都能让人真实受用,被人奉为大德。
    余有幸受教于故恩师清定大和尚和李仲愚先生(著名中医大家,佛门居士,集儒道释医四家之学于一身之大成就者),蒙其慈悲授予佛家法门。恐有负恩师苦心栽培,勤修苦炼数十年如一日,不敢懈怠,果有所成。其间,曾不时出现一些境象且身体也日渐变化。那些境象同仲愚师前所述丝毫不差,令人称奇。许多年来余皆单衣过冬。1996年赴美讲学,时逢纽约寒冬,大雪纷扬,余着衬衣独步街头,有好奇老外上前摸余之衣,笑问:是中国来的超人吗?余所得皆受益于禅法和密宗修持,尤以金刚上师清定大和尚及仲愚恩师威猛加持为甚。余常思之,修行不仅要参透解门,行门证量更为重要,即定慧等持。自己每有变化,特别感念师父。
总之,禅定能使人修身养性,净化心识,这是自我身心调节的极其有效方式。心境清净是肉体健康的基础,故而通过禅定获得健康为上佳养生捷径之一。
(作者系四川省保健科技学会常务理事、副主任委员。)




分享: 0